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 > 自从有了二胎后,我发现:感恩之心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正文

自从有了二胎后,我发现:感恩之心都是从小培养出来的

2025-04-05 00:14:10 来源:资讯汇聚网 作者:春晓 点击:7826次

文/兰妈谈育儿中午吃饭的时候,大女儿又如往常一样,屁股往凳子上一坐,等着把饭端到她面前不大一会儿,吃饭吃到一半,口渴了,她就起身去冰箱拿喝的结果呢,回来时手上只拿了一瓶养乐多饮品,然后自顾自地喝了起来对面的妹妹看到后,什么话没说,只是起身到冰箱去重新拿饮料而反观妹妹就不一样了,她回来时怀里抱着好几瓶养乐多先是分给我2瓶,又分给姐姐2瓶,最后给她自己留了2瓶看到妹妹如此体贴,我随即说了声“谢谢”妹妹听到这句话后更加开心了,帮我把养乐多打开并送到手上,嘴里还一个劲儿地关心说:“快喝吧,你做饭那么累、还那么热”再看看旁边姐姐,除了理所当然地接受着妹妹的分享之外,还满脸敌意地对妹妹讽刺说:“就知道撒娇卖萌,真恶心”听到这里,我坐不住了,直接批评姐姐说:“你自己喜欢吃独食就算了,还看不惯别人身上的优点,就你这性格,将来到了社会上是很容易吃亏的”于是,一场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顺眼的亲子矛盾又再次被拉开了可等到晚上心情平复再次沟通这个话题时,女儿却又告诉我:“不是我不愿意分享,而是每次给你什么东西时你都说不需要、让我自己留着”现在多想想,事实也确实如此想想以前的大女儿,有好吃的、好玩的,也会拿回来给我分享可那个时候,总觉得“我们是大人,怎么能跟孩子抢吃的、抢玩的呢”于是,面对孩子的热情分享给出的回应总是冷冰冰的“不用”、“我不需要”现在看来,孩子有没有感恩之心、能不能和父母友好相处,这跟他们从小的经历和成长体验有着直接关系特别是感恩之心的培养,通常都是少不了以下几种环境养分:第一:鼓励带孩子多接触不同人群没有人生来就抠门、孤傲,恰恰是有经历、有故事的孩子才会反常地封锁内心有一个10岁女孩,看起来特别霸道,看到妈妈给别人买东西时气得跺脚,取快递如果没看到自己的东西,也气得扔东西发泄情绪…一直以来,妈妈都觉得她女儿就是典型的白眼狼、自私自利,将来也很难打开社交圈子可直到有一次发现,妈妈才彻底改变了想法那一次,为了迎接大姑姐儿子的生日,妈妈特意提前20天就精心挑选礼物,有各式各样的零食,还有仪式感的半成品零食花束而这件事被女孩发现后,却在一旁生闷气地指责妈妈偏心,还扬言说:“如果那些零食都是给姑姑家孩子买的,那我就半夜起来偷着吃光,吃不完就扔了”妈妈只觉得不可思议,她没想到自己女儿能自私到“扔了也不给人家”的地步借着情绪,妈妈狠狠地把孩子批评了一顿没想到,女孩直接开始泪眼汪汪起来,一边委屈地抹眼泪,还一边抽泣地解释说:“姑姑家的那个哥哥可坏了,每次都欺负我,自己在那吃好吃的、玩好玩的,我想要尝一口、玩一会都不行,还骂我,让我滚一边去,别碍他眼”看吧,没有人突然厌恶一个人,自私背后也往往是分享过之后的伤痕累累不想孩子失去分享快乐,作为家长,我们最需要的也是带孩子多接触不同人群面对兴趣相投、彼此尊重的人,好好珍惜面对贪得无厌、品行不端的人,只需要做好彼此就好了如此,孩子才能真正习得不同的人不同相处、不同的事不同应对方法第二:支持允许孩子能自己做决定看过这样一个问卷调查:“你心中最重要的人是谁”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简单的街头访问里,却没有一个人心里把父母放在第一位有些要么对父母闭口不提,要么是父亲排倒数第一、母亲排倒数第二名问及原因时,有多半部分人都觉得父母不懂得尊重,从小到大不是非打即骂,就是不停地挖苦讽刺事实上,任何关系都需要经营、和维护,尊重便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这样一个女孩,性格比较活泼贪玩,每次只要跟伙伴们在一起那几乎就是不玩到天明不罢休有那么一次,女孩过生日,比较亲近的亲戚朋友都带着各自孩子前来庆祝几个孩子见了面,也是玩得不亦乐乎,上蹦下跳、嬉戏打闹,全然没有意识到已经到了深夜妈妈眼见其她家长喊孩子睡觉喊不动,就气急败坏地推门而入,先是提醒大家“该睡觉了,不要玩得太晚”然后又指着女儿大骂:“你自己没出息,还带着人家一起玩得那么晚,知道阿姨们为什么不愿意带自己孩子来找你玩吗?就是怕你把他们带坏了”那一刻,女孩的愤怒值达到顶峰,顺着妈妈的意思就开始把小朋友们往外赶,嘴里还讲气话说:“你们走吧,以后都不要来了,免得到时候把你们带坏了,我可担不起那么大的罪名”从事情本身来看,或许女孩的话有些阴阳怪气、太情绪化,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妈妈又如何教出情绪稳定的孩子呢所以,父母就是孩子成长里的参照物,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子,那自己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就像孩子贪玩到深夜还没有睡觉意识,那家长有没有营造正确的晚睡规则呢与其讽刺孩子的缺点、不停地挑孩子身上的毛病,不如换种支持视觉,定好“早睡早起”、“什么时候睡觉”、“还剩多长时间”,然后把决定权交给孩子随着全家人、或者更多小朋友一起去做这件事,你会发现集体带动要比我们苦口婆心的劝说要有说服力第三:接受对孩子的好意说“谢谢”看过这样一段话蛮经典的:没有会不会,只有想不想,如果什么都会了,那一段关系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刚开始读这句话的时候或许有些前后矛盾,可深度领悟又是另一番景象站在教育的角度来说“会”与“不会”是在于孩子“有没有态度”的想不想,而“什么都会了”的天才儿童背后,往往是承受着不为人知的起跑线压力认识一个朋友,小学没毕业也正是吃够了“没学历”的苦,她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能考大学、出人头地为了实现这份期望,她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工作,专门在家里照顾孩子的衣食起居,成为一位陪读妈妈平时呢,锅里的第一碗饭,永远都是先盛给两个孩子,商场里遇到打折活动也是一样,买的从来都是两个孩子的东西…本以为如此全心全意付出,两个孩子会被她养得知恩图报可事实却恰恰相反,有一次,就因为有事耽误没能回家做饭,她就打电话解释情况,还没来得及说出“在外面买着吃”的话,也被大儿子率先发脾气地堵住说:“你想饿死我呀”那一刻,妈妈的喉咙像是堵着什么东西似的,说不出来话了事实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讲话态度如何,都藏在平时的相处日常里了就拿朋友本身来说吧,她的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难沟通,而是来自错误的回应方式记得孩子还小的时候,小家伙每次见到妈妈都叽叽喳喳地分享个不停而朋友呢,总是冷冷地回应说“知道了”,孩子把学校发的鸡蛋、和橘子带回家送给妈妈,得到回应也是:“我不要,下次不要再带回家,留着在学校自己给吃了”这就是正向回应的认知缺乏不想孩子将来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你,那聪明家长要做的就是把孩子当成“外人”看待所谓的“外人”呢,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人,而是像我们对外人那样客气、尊重、还有轻言细语的态度如果我们每次面对孩子的好意,都说声“谢谢”如果我们每次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也说声“对不起”那“谢谢”就有继续努力的意义,而“对不起”也有了减少内心伤害的必要第四:等待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没有人能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也很少有人被贬低伤害了,还能镇定自若地笑脸相陪对于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成长,家长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然后静待花开有个亲戚,也是一个整天就是围着灶台、和孩子打转的全职妈妈有次到她家做客,刚敲响房门,就探出一个小脑袋,一边拉着我进屋,还一边喊“妈妈,妈妈,家里来客人了”妈妈呢,从厨房出来后,看到躺在沙发上玩游戏的大儿子就一直对比说:“你看看你,好歹也是哥哥,怎么连妹妹都不如”“没长眼睛就算了,也没长耳朵吗?家里都来客人了,还不知道动一动”“我就是养条狗,也知道摆摆尾巴回应人,看到你就来气”于是,母子俩就当着屋里几个人的面开始拌嘴吵架那你一句、我一句的相互拆台埋怨,自然是没有什么好话了后来,等到客人都走了,妈妈才能有机会坐下来好好吃顿饭看着桌子上仅剩的几只虾,她拿起来准备剥皮吃,可儿子却眼疾手快抢走了小女儿见状,直接问哥哥“你把虾抢走了,那妈妈吃什么”哥哥回答说:“她不需要”妹妹继续问:“你怎么知道不需要,你问妈妈了吗”哥哥有些不耐烦地问:“不信,你自己问呀”果然,当妹妹问妈妈:“你吃不吃虾”时,妈妈的回答是:“没事,你们吃吧”而当时,我把这件事说给关系比较好的一位朋友听时,她有着不一样的看法朋友说:“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的身上,我会把虾一人一半地分走,因为虾没了可以再做,可如果孩子习惯了什么东西都自己霸占着,那就是一辈子的品德问题”可见,分享观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生活上的品行引导作为父母,我们也更应该和孩子共同分享,而不是把什么东西都让给孩子这也不是自私,是属于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构造就像所谓的“哪有大人跟小孩抢东西的”,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若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说,他们或许更乐意跟父母一起“抢”一样东西记得前不久,兰妈做了一道西兰花,平时孩子连看都不愿意看一下可那一次,我当着孩子面就把西兰花全部夹到碗里,并故意说:“都是我的,你们谁也别抢”时,她们却出奇地兴奋然后,一个拉着我、一个压着我,直到把西兰花抢走塞进嘴里,最后还一个劲儿地夸“好吃、真好吃”所以,养好孩子的窍门就是:饭在于吃好、不在于太饱,话在于态度、不在于道理多深,而教育也在于以身作则,不在于让孩子领先多少那么,关于感恩之心是需要从小培养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作者:晓
------分隔线----------------------------
头条新闻
图片新闻
新闻排行榜